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注重運用底線思維方法建設“大平安”
在平安建設上,明確把平安作為改革發展的底線和普遍性要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推動全面建設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沒有平安,就沒有全面小康;沒有和諧穩定,就沒有繁榮富裕。針對由各類矛盾糾紛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多發態勢的新情況,2004年4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建設“平安浙江”工作座談會,同年5月浙江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作出了建設“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決定。
強調改革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都要以安全穩定為前提。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眾企盼生活幸福,但幸福生活首先必須保證社會和諧穩定”,“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必須深化改革、促進發展;而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都需要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來保證,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不可能深化,發展更無從談起”。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務必保持清醒和堅定,牢固樹立新的改革觀、發展觀和穩定觀,扎實推進“平安浙江”建設。比如,針對當時各地“辦節熱”的情況,他明確提出辦節要降溫,并把安全作為辦節的首要前提。
強調“構建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習近平同志指出,“基層既是產生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的‘源頭’,也是協調利益關系和疏導社會矛盾的‘茬口’”。推進“平安浙江”建設,關鍵在基層,關鍵在基礎,關鍵在落實。他要求浙江全省上下牢固樹立固本強基的思想,把創新發展“楓橋經驗”作為總抓手,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開展“平安鄉鎮”創建活動,進一步強化基層基礎工作,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創造安定祥和、安居樂業的和諧環境。
強調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解決在源頭上。堅持預防在先、工作在前,努力把不穩定因素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做到不出事、少出事、別出大事,特別是不能出驚天動地的事,這是習近平同志的一貫要求?;谶@一底線目標,浙江堅持矛盾糾紛的集中排查和經常性化解相結合,不斷完善預警、排查、報送、包案、督辦、處置等制度,有力推動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從源頭上解決,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動權。國家統計局的全國群眾安全感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3年浙江省受訪群眾安全感滿意率為90.8%,低于全國91.19%的平均水平;2007年則達到95.9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67個百分點。
在黨風廉政建設上,強調領導干部必須潔身自好,管住自己,守住為官從政的底線,同時通過健全權力制約、監督管理、法紀約束、廉政激勵機制,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預防和懲治腐敗新路子。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強調要“堅持教育、制度、監督并重,建立和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系,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紀律約束,防止權力失控、行為失范”。他從政治、道德、黨紀國法等方面闡述了領導干部為官從政的底線要求,體現了對從嚴管黨治黨的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
堅決守住政治底線。政治方向問題始終是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也是黨章所明確的根本問題。習近平同志要求領導干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在事關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則的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2002年11月,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后第一次主持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就要求省委班子“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在浙江工作期間,他明確要求,“領導干部在任何時候都要講政治”,善于從政治上認識問題,切實增強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同時,他要求紀檢部門把維護黨的政治紀律放在首位,堅決查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等嚴重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
堅決守住道德底線。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黨員干部的修身立德問題,強調“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加強從政道德修養,“筑牢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兩道防線”。他強調,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必須分清合情合理的欲望和情理不容的貪欲之間的界線,在運用權力和交往活動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常思貪欲之害,仔細算好利益賬、法紀賬、良心賬“三筆賬”,各級黨委要切實把好選人用人關,“把德放在首位”。
堅決守住黨紀國法底線。2006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調研座談時指出,“黨員和干部要加強自身修養,把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和黨紀黨規作為最起碼的要求”。同年6月,他在“浙江論壇”學習貫徹黨章專題報告會上強調:“在黨紀國法面前,‘高壓線’碰不得,‘警戒線’闖不得。黨培養一個干部不容易,一個干部成長自身也付出了很大努力,如果違犯黨紀國法,不僅誤了前程,害了家庭,對黨的事業也是一種損失。”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規范從政行為,帶頭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自覺接受紀律的約束,接受組織和人民的監督”。在他的推動下,浙江省委在全國率先構建起了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具有浙江特色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電話:0571-57127030
郵件:gtvictory@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