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運用底線思維方法彰顯出鮮明的憂患意識和問題導向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對底線思維的理論思考和實踐運用,蘊含著深厚的前瞻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化危為機意識,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量變與質變的原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底線思維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重要方法論。從發展脈絡看,兩者在邏輯上是契合的、內容上是相通的、要求上是一貫的。
始終貫穿“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強烈憂患意識。底線思維是憂患意識在思維領域的集中體現。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一再告誡全省干部,“形勢越好,我們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無論是謀劃部署、推進工作,還是維護公共安全、防范各種風險,習近平同志都反復強調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對面臨的困難和矛盾要有足夠的估計,對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要有清醒的認識。對于如何深刻認識“走在前列”的要求,習近平同志提醒全省上下要理解“先發地區”與“遭遇先發問題”的辯證關系。在2005年12月召開的浙江省委常委務虛會上,面對當時全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2000美元發展階段和浙江開始進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發展階段的情況,習近平同志分析指出,“我們既面臨全國發展水平的‘大環境’,又面臨率先遇到新情況新問題的‘小氣候’,必須深入研究和把握這種‘雙重性’和不同步性帶來的矛盾和問題”。“備豫不虞,為國常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長期執政的戰略高度,多次在重大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考慮工作從最壞處預測,做最壞打算,打有準備、有把握之戰。他還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作出深刻分析和指導部署。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憂患之情和責任擔當,也深刻啟示我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常觀大勢、常思大局,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詳一些,做好應對最壞局面的準備,以“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使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始終彰顯“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的鮮明問題導向。底線思維實質上是問題思維。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不斷回答和解決時代提出的問題的過程,底線思維就是在思考解決重大問題中總結出來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反復強調要“立足于時代去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他善于運用底線思維方法審視現實問題,針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民生保障、生態環境、平安穩定、反腐倡廉等領域設定的一系列底線,都是和具體的問題、具體的實踐緊密結合的,都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大局的高度進行科學分析判斷得出的,既具有預見性、前瞻性,又富有實踐性、指導性。比如,針對21世紀初期浙江經濟發展狀況,他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要素制約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切膚之痛,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遭遇‘增長的極限’”,創造性提出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理念,為浙江經濟轉換動能、提速升級開辟了嶄新天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是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時一直強調的工作要求。在習近平同志的部署推動下,浙江建立了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今全省已經建立完善了省、市、縣(市、區)三級黨委政府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十件實事”成了溫暖群眾心田的熱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扭住深層次矛盾和重點難點問題持續發力、精準發力。不論是實施中央八項規定,還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或是在教育、脫貧攻堅、就業、安全生產、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民生問題上,都設定了不同底線目標。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聆聽時代聲音、直面時代問題的務實精神和實干作風,也深刻啟示我們:問題和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視而不見、錯過解決的最佳時期,必須堅持守土盡責,始終以清醒的頭腦直面問題,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電話:0571-57127030
郵件:gtvictory@yahoo.com